从 2018 年开始,美国基于「国家安全」等理由陆续开始对华为进行一系列的制裁措施。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将华为列入美国商务部「实体清单」,对华为实施出口管制。
「卡脖子」开端
2019 年,Google 公司遵守美国政府的要求,对华为使用 Android 操作系统实施了一些限制。
这里解释一下, Google 提供的 Android(安卓)系统主要包括 AOSP 和 GMS 两部分。
AOSP(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)是安卓系统本体,代码完全开源,并且一直保持更新,任何人都能获取其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和商业使用,例如华为的 EMUI、小米的 MIUI 以及我们日常见到的各种安卓系统都是在 AOSP 的代码基础上修改而来的。以某某 UI 命名是国产安卓以前一种「谦称」习惯,表明是在对 Android 进行定制化修改;也有使用 OS 命名的,例如 vivo 的 OriginOS;但这不代表它们有本质区别。
GMS(Google Mobile Services)是 Google 在安卓系统中所提供的 Google 生态功能和服务,例如账号体系、应用商店服务、手机数据备份等,属于 Google 商业服务中的一环。中国大陆以外的安卓手机几乎都会预装 GMS 服务,中国大陆销售的安卓手机部分会预装 GMS,但是由于 Google 已被中国屏蔽,所以也都无法正常使用。大部分手机厂商在国行设备都提供类似 GMS 的相关服务,例如华为云空间、华为应用商店等。
Google 对华为的限制主要在于停止华为的设备继续使用 GMS,AOSP 则不受影响可以被华为继续使用。实际上,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 Google,在权力范围内,都只能限制华为的设备使用 GMS,而无法限制使用 AOSP。
对于国内而言,华为面向中国大陆的 EMUI 系统从来没有预装过 GMS,另外一方面 GMS 本身在中国大陆已经事实上不存在,这一举措对用户的使用无关痛痒,更不存在什么操作系统被「断供」、「卡脖子」之说。
而在国外,由于用户已经依赖使用 GMS 服务,Google 的限制使得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销量遭受重创。华为也因此在之后推出了面向海外市场的替代性服务 HMS 和 AppGallery。也可以说是将国内 EMUI 上这套东西照搬到了国外。
鸿蒙新生
一年后的 2019 年,华为发布新的操作系统「鸿蒙」。
有别于 Android / Linux、iOS 系统,鸿蒙是一款全新的基于微内核的、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,将率先应用在智能手表、智慧屏、车载设备、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上。——来自官方对本次发布会发布的鸿蒙系统的描述
在一个本该务实的面向开发者的发布会上,华为发布了一个概念系统,没有任何的系统演示、文档资料、示例代码,只有不属于开发者们的描述鸿蒙如何「先进」、如何「颠覆」的 PPT 宣讲。
华为口中的「鸿蒙」的确是一个「概念」,既可以是 OpenHarmony ,也可以是 HarmonyOS。
这场发布会发布的「鸿蒙」指的是 OpenHarmony,也叫开源鸿蒙,表明其代码开源。它与安卓无关,主要包括的是华为此前已经发布的轻量物联网操作系统 LiteOS,即官方所描述的「应用在智能手表、智慧屏、车载设备、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上」。OpenHarmony 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吗?是,但不是什么稀罕物,物联网领域这样的系统很多。
直到 2021 年,能够在手机上使用的 HarmonyOS 才和大家见面,为 EMUI 的后续版本,也可以说前者就是后者改名而来的,仍然基于安卓且并不开源。(华为海外市场设备的安卓系统后续版本仍然使用 EMUI 的名字并未改为 HarmonyOS)。HarmonyOS 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吗?很显然不是,并且也不是什么稀罕物,因为大家都用安卓。
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OpenHarmony 与 HarmonyOS 毫无关联,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 AOSP 与 GMS。
鸿蒙开源吗?开源,也闭源。
鸿蒙基于安卓系统吗?是,也不是。
鸿蒙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吗?是,也不是。
从这时开始,华为围绕「鸿蒙」这个什么都能装的口袋有意无意地进行概念混淆和迷惑性宣传,将多个系统的特点、功能、研发路径和时间轴混为一谈,营造出华为对于鸿蒙系统早有技术储备、架构「遥遥领先」的印象。
同时国内许多媒体的文章,其中不乏科技领域媒体,不但没有解释概念,反而抛弃专业角度,毫无底线吹捧华为所谓的「自主研发」、「非安卓套壳」。更加加剧普通大众对于自主研发、科技创新概念认知的混淆。
这样的吹捧真的好吗?对于华为自身来说当然好了,这让他赚到了名和利。但是对于整个手机行业乃至科技发展来说,这无疑是在浇灭真正苦心钻研之人的热情,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鲜花和掌声。
将整件事前后串联起来——GMS 不可用并不影响国内市场,但华为却借此机会向国内市场推出了所谓鸿蒙系统。整个事件似乎都是为了营销而生,看不到科研创新的影子。
华为这样的「改名式创新」,也给手机行业带来了一股「歪风邪气」。中国手机行业竞争相当激烈,华为有了「自主可控」的营销优势,其他手机品牌在这个话题上难免会低华为一头。所以在此之后其他手机厂商纷纷跟上华为的步伐,小米发布了 HyperOS、vivo 发布了 BlueOS,开始了操作系统概念竞争。
HyperOS 包括物联网领域系统 OpenVela (对位 OpenHarmony) ,同时 MIUI 后续版本开始使用 HyperOS 的名字(对位 HarmonyOS),但对此小米明确说明其仍然基于安卓,并未宣称为「非安卓套壳」。
BlueOS 目前主要用于物联网领域(对位 OpenHarmony),vivo 表示 BlueOS 未来不会「兼容」安卓应用(「兼容」安卓的说法来自于华为并不想承认 HarmonyOS 基于安卓系统,颇为神秘地宣称 HarmonyOS 是「兼容」安卓应用;可以说是华为带起来的另一不好风气)。
After the NEXT
直到现在 2024 年,华为当初所说的「自主研发」的 HarmonyOS 终于才得以见人,为了表示强调,华为又给它取名叫 HarmonyOS NEXT,即「纯血鸿蒙」。从「鸿蒙」的发展时间轴来看,HarmonyOS NEXT 似乎是 HarmonyOS 的后续版本或是分支版本,华为历经多年终于将鸿蒙「修成正果」。
实际上虽然大家都叫「鸿蒙」,但 HarmonyOS NEXT 和 HarmonyOS 在架构上没有什么关联,后者是基于 AOSP 开发的安卓系统,前者是一个全新的系统。华为将鸿蒙与安卓系统概念混淆,又将新的 HarmonyOS NEXT 也混如其中,完成「鸿蒙」头衔的顺利继承。
华为使用安卓系统获得用户积累,最终一刀割下转入自家生态下,并承接商业口碑和地位,这本是华为基于开源许可下的商业策略,倒也无可指摘。
不能否认 HarmonyOS NEXT 包含了华为更多的技术投入而没有使用安卓内核。但现在的 HarmonyOS NEXT 相较于 HarmonyOS 和 EMUI 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或创新,在长时间内都将处于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,距离追上 iOS 和 Android 的功能和生态更是有很长一段路。对用户而言,使用体验的提升有限甚至会倒退,而被生态隔离一定会有诸多不便。对应用厂商而言,App 适配的成本增加,但也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,对员工也算好事一件。
中国是否需要一个「自主研发」的手机操作系统?也许需要。
我们是否需要一个「自主研发」的手机操作系统?市场会给它答案。
华为因被美国制裁这样一个节点,高举「自主研发」大旗不畏强权、对抗制裁,颇有「正义」的光环。但是这所谓的对抗却是用了一出苦肉计,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。一面用着 Google 的安卓系统享受着开源的红利,一面却极力撇清关系、划清界限,标榜「自主研发」将功劳全部大包大揽,把自己的位置摆在了其他国内安卓手机厂商之上。似乎没有那么「正义」。
正在加载评论区...